只只“白鸽”绽枝头
64 2025-04-05 10:01:56
当然也有一些区别,毕竟是两个语言系统的词语。
在荀子,天与道具有规律性、必然性、自然性等诸多含义。而此自然界的妙用在不知其然而然的情况下运行,天的职责是生万物、育众庶,人的职责是成万物、合人群。
另一方面,人明天道以利人事,可将二者关联起来,成就天道、人道职分,促成天生人成的生存格局。由此,礼法一体,已经跃出了今日普通意义上的礼法之意,进入到了礼法的原初意义之域。[39]此处将天德与王者之政联系起来,决非荀子偶然为之,而是其继承了《春秋》中的天王[40]概念。[5] 牟宗三:《名家与荀子》,第213页。退一步讲,即使天地生之,圣人成之是古语,也并不妨害其为荀子思想。
(二)天德人政,和养生成 1.天德王政 荀子之天,本属自然之天,而为了实现天生人成的对治格局,他发展出了天德的概念。荀子虽然讲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[70],将群居一词,仅适用于人。我想澄清的仁爱观念的第二点,我经常打一个比方,我们可以设想,有一片非常平静的水面,波澜不兴,我们在水面的中心扔下一块石头,它会发生什么事呢?这个水面就开始起波澜。
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、理性的发展,我们越来越怀疑所谓的彼岸世界的存在。再接下来,从近代以来、鸦片战争以来,一直到今天,我们中国人正在进入、正处在第二次社会大转型当中,这一次的大转型,根据世界的普遍的规律,我们可以这样讲,我们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,我们的礼的建构,正在从皇权的时代转向民权的时代,我们正在从君主专制的帝国的时代转向民国的时代。走出这个门,你才走上了路。不学礼,无以立是讲的一个人如何通过遵守并且认同社会规范及其制度,来在社会上立足,甚至进而去重建社会规范、社会制度。
但是,如果他对孩子没有爱,没有父爱,我们仍然可以质疑他:你配称为父亲吗?你是父亲吗?如果没有爱,如果没有父爱的显现,这个男人即便生了这个孩子,也不是父亲。要创造人类的幸福,全靠我们自己。
这样的境界,我们如果用好的词语来讲,叫天真烂漫,非常可爱。那么,这套儒家思想、这套儒学,在我个人看来,就是我所讲的生活儒学的一些基本的观念。为什么只能说它相当于呢?因为基督教所讲的上帝,是一个物,是一个对象,是一个存在者。那么,你就会很容易想到:如果说,在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里,道德规范是属于礼的范畴,这就意味着仁、义这些不是道德规范,不是道德问题。
性情中人的这个性情就是从这儿来的。但是,另外一个方面,历史上,古今中外任何一套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,任何一种具体的礼,都没有普遍性,都没有永恒性,都是可以损益的,可以因革的,可以变革的。一个什么问题呢?假如说,我们心目中所理解的儒学,它的全部内容,不外乎就是一套形上学、一套形下学,不外乎就是形上–形下这么一套东西,一个形上–形下的结构,那么,我刚才已经讲了,不管是这个形上的东西、还是形下的东西,都不能搬到今天来。而《周易》大传,它所涉及的形而上者,就不再是神性的,而是理性的存在者,它的本体是理性的本体,是哲学的本体。
具体来讲,我刚才讲了,生活儒学包括三个大的基本的观念层级:第一个,最本源的、最本真的、被遮蔽了、被遗忘了两千年的这么一个思想观念的层级,我们可以用各种名称去称呼它:存在、生活、生活感悟、爱、无,等等。我们今天现代汉语里面所说的道德,它所对应的是英文里面的moral或者morality这么一个道德概念。
那么,孔子这一套关于礼的思想,比刚才讲的克己复礼更加深刻,更加具有普遍性。[29] 就是说,你首先爱自己的亲人,然后才爱其他人,然后才爱其他的东西。
仁义礼智信怎么会是道德呢。[25]许慎:《说文解字·人部》。刚才我说了一大串的含义,它们是正这个字、或者正当这个词儿涵盖不了的,那么,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涵盖它,就是宜——适宜。他说:仁——仁爱的仁,就是我刚才讲的爱的情感,这是我们居住、居家的房子,我们住在这里面就感到踏实,感到心安。注意,它一上来就讲诗缘情:诗是怎么来的?是由于情感。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:仁爱创造万物。
所以,是诚或爱造就了母亲,也造就了母亲的孩子。然后成就他物,包括他人。
大家比较熟悉一个成语,叫作克己复礼[43],这是孔子说的话。他们怎么来看待礼这个事儿?或者说,社会规范、社会制度,他们怎么来看的?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。
神通过这个占卦的结果,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,告诉我们:这个事做了、或者不做,它的吉凶休咎会怎么样。这样的正义词语的用法,我把它叫作行为正义。
反之,不遵守规则,你就立不起来——你就没法站立,你就没法立足。荀子在他的书中,多次在正义原则的意义上使用正义这个词。志于学是说自己有这么一个志向,然后去实现这个志向,这是一种自觉的自我教育、自我教化。那么,我们知道,在西学东渐——西学传入、影响中国学术之前,儒学早就开始了自我转换。
刚才讲了,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境界说,谈到了四个境界: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。但是孟子认为:恰恰是这样的恻隐之心,它是一切的一切的大本大源,我们要抓住它,扩而充之[33],把它确立为我们的心性本体。
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,可知也。这是关于仁爱观念,我想澄清的第一点。
所以,我严格区分两种意义上的正义: 第一种意义上的正义,是说的我们的行为符合现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,这样的行为是正义的。只要有群体生活,就得有群体生存的秩序,就得有礼,在这个意义上,礼是普遍的、永恒的。
那么,由此可见,在这四大境界当中,道德只是其中的一个境界,而且不是最高的境界。而它创造了有,创造了东西。进一步地,甚而至于把它确立为天地万物的本体。我刚才提到:你为什么要占卦呢?是因为你相信有一个神,它可以解决你的疑难问题,所以你向它占问,向它问卦,希望它回答、解决你的问题。
因此,如果说我们的生活、我们的世界存在着种种的问题,那么,我经常爱讲的这么一句话,可以作为我们这么一个讲座的结束语: 只有爱能拯救我们。敬鬼神而远之,这是孔子的态度。
古代儒家建构的那套思想,那么一整套的形上学、形下学,对于古代人、古代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来讲,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精神支撑的作用、理论指导的作用,在前现代的生活方式下,它是适用的。然后到了汉代、到了汉儒那里,才成为了儒家的经典之首。
这就是中国正义论、儒家伦理学原理的最核心的理论结构:义→礼的结构。由此我们看出,礼,或者社会规范及其制度,并不是我们一定要恪守的。